孙颖(学校欧洲校友会会长)
事迹简介
1978年经过全国高等院校通一考试被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录取为大学本科。
1983年毕业,获中医学学士。
1990年—1991年进入白求恩医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
1983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市中医院儿科工作。
1988年获得主治医师职称。
1993年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
1997年获得长春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兼海外招生总代理。
1993年赴英国工作。在几个城市创办了中医连锁店,共有六家诊所。
2015年接受英国,BBC电台采访关于中医在英国的发展。
2016年9月获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孙大立总领事颁发曼城华人社团联合会社会福利部长证书。
经历自传
我在英国发展中医药之路
1993年由于丈夫在英国攻读博士, 我们全家来到了英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西方大国。新来乍到,深深体验到语言、文化、价值观等诸方面与国内的巨大差异,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
首先我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语言是日语,英语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课程,要从基础学起。经过六个月的全职牛津英语教程培训后,我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成绩优秀的证书。
当时英国民众对于针灸的认识处在初始阶段,半信半疑,属于新生事物。他们长期享受国民医疗服务系统的免费医疗,并且观念保守,不愿意尝试新的需要付费的治疗方法。由于长期依赖西医药,英国民众对于中草药及中成药采取排斥态度,认为无法服用。显而易见当时在英国发展中医药之路任重道远。
当时我们居住在英国北部城市曼彻斯特,远离伦敦。伦敦城里仅有几家香港人开的中医诊所,他们不愿意提供任何信息给中国大陆来的中医师。曼城还无先例可寻。由于患者有限,以及在申请商业用房时租金高,生意税高,卫生要求高以及在政府注册和加入专业协会等一系列限制,开中医诊所无疑是一种冒险。尽管困难重重,我对于自己在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深厚理论积累和长春市中医院各科临床实践的丰富经验充满信心。
1994年,我在曼城开了首家中医诊所,当时主要患者为香港来的广东人,他们只能讲广东话。广东话对我来说也是一门外语,需要很大精力去学习才能与他们沟通交流。他们来就诊时不告诉医生任何症状,只让医生诊脉来判断他们的病情,无疑是一种考验。另外就是让医生辨认从香港带回来的成方草药,这对医生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经过对数列疑难病症的有效治疗之后,我开的中医诊所在广东人范围里传播开,广东患者也就越来越多了。
1995年我在利兹市中心开办了第二家中医诊所。由于对湿疹,痤疮,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治疗的良好疗效,使诊所的患者稳步增加。西医对这类皮肤病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用自己研制的外敷药结合针灸,内服中成药的治疗方法对于各种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及风湿痛等具有明显的疗效。这类患者在英国非常普遍,从而使诊所的营业额得到保障。英国有很多不孕症患者,他们急需治疗,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患者,由于家庭及社区压力,迫切需要治愈。这样的病患一般周期较长,西医不能治其根本。在成功运用针灸中草药治疗后,她们成功怀孕生子。这样又带来了很多新的患者。
在利兹诊所,我经过六个多月的针灸加中草药治疗,成功治愈了一位十六岁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症(ME) 患者。他当时非常虚弱,卧床休息,无法上学。治愈后,可以正常玩橄榄球,并成功考入剑桥大学建筑系。他母亲非常感激,将这个祥细的治疗过程写成文章发表在ME杂志上。从而引起了英国各地ME 患者的高度重视,他(她)们从英国各地纷纷赶来利兹就诊。还有来自荷兰,西班牙和美国的ME患者。使我们诊所的声誉越来越好。
1998年以后,我们又相继在布莱德福德,丹卡斯特,约克等地开了四家中医连锁诊所。同时正逢中医药在英国的兴旺时期,事业蒸蒸日上。
2015年我接受了英国BBC电台采访关于中医在英国的发展。对于中医在英国社会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在伦敦市组织了有40名中医专家教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英国孤独症儿童基金会募捐举办的大型义诊义演活动。现场有凤凰台,BBC等多家电视台和中英文平面媒体记者的采访。有力地扩大了中医在英国社会的影响。
2016年9月英国利兹市主持召开了长春中医药大学欧洲校友会成立大会暨欧洲中医药针灸国际论坛大型学术讨论会。会上展示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海的贺词,播放了校长宋柏林和校党委副书记姜彤伟的录像讲话。使长春中医药大学在欧洲的影响力大大提高。
2016年9月获得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孙大立总领事颁发的曼城华人社团联合会社会福利部长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