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国内校友 > 正文
董福慧 中国中医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10-07 16:00:42
    董福慧,男,1951年12月19日出生,吉林省长岭县人。1973年入我校中医学专业学习,1980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尚天裕教授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于1983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留骨伤科研究所任主治医师。1984年又在尚天裕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始终坚持在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岗位工作,成功地组织了一些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疑难病人的诊断治疗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部、局级科技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篇,主编、编著专业著作7部100余万字。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2年被北京市工会授予“爱国竞赛立功标兵”。1995年,在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中医药学会组织的“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评选活动中荣获金牌,1999年获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其《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一书荣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技术奖二等奖,并于2005年1月出版了《触诊诊断学》一书。
                                              兢兢业业搞科研  与时俱进求创新
    董福慧不仅巩固提高和发扬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又从理论层次上和哲学高度指导自己的临床和科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骨折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骨折治疗原则的对立统一规律、骨折愈合的质量互变规律、骨折治疗方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骨折治疗原则的对立统一规律。董福慧认为,在治疗骨折时,为了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必须固定,但是固定又必然限制肢体的活动。活动是保持肢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物质代谢,加速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但又影响固定。这样一来,在固定与活动、局部与整体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骨折治疗中“动”与“静”这对矛盾,就成为骨折治疗的重要过程。1983年,在我国召开了两次影响较大的治疗骨折国际学术会议。两次会议上。董福慧介绍了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局部固定与骨折二期愈合的观念。为了这项工作他们作了1年多的工作,完成了2221例前臂骨折的临床研究及脊柱上肢骨折的临床研究。从而证实了在处理固定与活动的矛盾时,固定必须从肢体能够活动的目标出发,而活动又要以不影响骨折局部稳定为限度,有效的固定是肢体活动的基础,而合理的活动是加强固定的必要条件,在弄清二者的对立统一辨证关系及相互依赖的必要条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特点,选用合适的外固定形式,配合一套合理的功能练习方法,就可以恰当的解“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的矛盾,把固定和活动的有利方面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来,把不利方面控制在最小限度。这样,一方面保持了骨折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为肢体及全身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并获得了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骨折愈合的质量互变规律。董福慧认为,骨折的愈合机制至今仍然是个迷。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质量互变规律。对于这一问题,他体会最深的莫过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董福慧他们从1987年起,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股骨颈、粗隆间骨折,至今已积累了许多病例,取得了骨折全部愈合的效果。病人术后短期内即可下床活动。这项研究获得了中医研究院科研二等奖。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有些病人又回到了医院,出现了股骨头坏死塌陷现象。这种合并症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中,约占20℅到30℅,经过反复的随访研究,使他们认识到,这是在骨折愈合中,骨痂的质量互变关系没有解决好。也就是说,在整个改造塑形过程中骨的吸收与形成这对特殊矛盾,决定了骨对其功能的每一改变,都按着数学的法则,以某一确定的方式,改变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形状。骨痂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变化,在质与量互变的发展过程中,骨折的骨痂渐趋成熟,逐渐适应肢体负重的需要。
    骨折治疗方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董福慧认为,在骨折治疗方法的演进中,充满了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关系。18世纪前,中西医治疗骨折的方法相似,都是用手法复位、局部夹板固定,但畸形愈合时有发生。1985年X线问世后,出现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技术,虽然骨折对位比以前好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感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20世纪60年代,采用加压钢板解决了病人术后早期活动的问题,比以前内固定方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钢板取代了骨的负重作用,钢板取出后再骨折时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内固定材料,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内固定的强度以适应骨折改建过程中局部应力环境的需要。
    从这些方法的演进过程中,对每一方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辨证的统一。它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对骨折的治疗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对骨折愈合的不利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也就渐渐地失去了必然性。于是旧的方法被否定,为新的方法所取代。但是,新方法不是凭空作为一种因素孕育在旧方法中,它是在克服了旧方法中的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有用的因素而产生的。
                                             刻苦钻研出成就  呕心沥血谱新篇
    董福慧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骨伤疼痛性疾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观察,仔细的分析,反复的鉴别,提出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新的病名。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个早已存在但未被引起重视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生在颈、肩、背、腰、臀及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以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不适为其临床特点。常被诊断为“慢性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软组织风湿”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有的甚至久治不愈。就是因为它太常见,以致成为倍受冷落的“灰姑娘”。但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又提醒董福慧重新思考一些问题:为了治疗一个局部疼痛而长时间大量服用止痛药,其不良反应甚至超过治疗作用,这值得吗?为了一个皮下的痛性结节就进行手术探查,甚至进行广泛的软组织剥离,这有必要吗?为了某种不适症状而反复地进行各种昂贵的现代实验室检查而又查不出确切的结果,这又为了什么?大量的临床病例使董福慧逐渐体会到,要把注意力放到最基本的临床现象的探索和解决上。
    董福慧指导他的研究生进行了皮神经卡压的解剖和皮神经卡压的病理实验研究,探讨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要点,建立了系统的治疗方法,为这类临床常见病提供了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诸如皮神医经卡压与中医经筋、皮部理论的关系:中医的经筋、皮部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临证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指导地位,皮神经卡压是一种内、外因同时存在的疾病,在病位上很接近经筋与皮部,它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在方法学上为经筋、皮部理论的研究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拓宽了经络学说的领域。还有铍针疗法的机制:采用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着眼于局部的减张和减压,这一闻法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如能在刺激和反应的更深层面去探讨其机制,对针刺疗法机制的深入研究也是有益的。晚近生物信息学、应用数学与循证医学(BEM)的交融,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董福慧带领两名研究生用了3年时间,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文献,对人体皮神经的分布作了系统的解剖,出色地完成了大鼠皮神经卡压的动物实验模型。并多次深入农村和基层医院,收集了很多临床病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进行了严格的随机访问。系统地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完善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人体各部位常见的皮神经卡压性疾病。正是他们的创造性工作,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不懈的追求,积极的探索,必然结出丰硕的成果。董福慧在骨病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们的认可。对他所取得的成绩,他却得看很淡。他说,这毕竟是过去的历史,今后的工作当中,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执著追求,不断探索。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电话:0431-86045335 版权所有: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