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国内校友 > 正文
果德安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研究中心主任
发布时间:2013-10-07 16:13:14
    时光倒流至1993年。在美国国土,有一位中国青年学者,他无心顾及灯火辉煌的亚特兰大市容和实验中心所在地阿仙恩浓浓的异国风情,而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他所钟爱的医药科学研究中。他就是果德安。
                                               求真务实谨慎治学,勇攀医学扎根中华
    果德安198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中药系。分配到内蒙古蒙医学院从事助教工作。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教学工作中他深深感到自己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追求知识的渴望促使他在毕业1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并考取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3年后在1987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我国医学院校的最高学府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生,从师于我国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教授。经过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他在生药学专业领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实验技能,为他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漏芦和稀莶草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防风的化学成分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工作中对中药漏芦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通过本草考证澄清了历代本草记载漏芦的品种混乱情况;首次从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两种药材中分离鉴定了20个化学成分,其中1个新化合物,应用现代二维波谱技术确定了其立体化学结构;对7种植物的根进行了形态组织学研究,为鉴定商品漏芦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产地的商品祁州漏芦进行了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此项研究为中药漏芦的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完整的科学依据。此成果在1992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中药稀莶草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2个新化合物,该项课题在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异国求学辛勤耕耘,中医学子胸怀祖国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些滴水成河的知识积淀,无疑是他科研成果的结晶,同时也为他日后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夯实了丰厚扎实的基础。当果德安教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探索之后,一种更高的人生信念在他心里油然而生——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1993年,年轻的果德安博士为了学术上的追求负芨远行,只身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当他从亚特兰大国际机场走出,笑脸相迎的美方教授奈斯把他接到了美国农业部佐治实验中心。沿着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灯火辉煌的亚特兰大市容、实验中心所在地阿仙恩浓浓的异国风情,无一能抓住他的心。第二天一早,果博士出现在实验中心的门口。美方教授惊喜地注视着这位年轻的、时差尚未调整过来的中国博士。
    勤奋是科学工作者的本色。但这位年轻人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并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在教授的心中还存在疑虑。然而,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果德安流利的英语、良好的学术素质、严谨的学术态度,给奈斯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疑虑消失了,果断地把第1个研究课题交给了他。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果德安全力以赴艰苦攻关。他十分清楚只有完美无缺的实验设计和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才能使科研取得成功。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努力,果德安已完全掌握了实验室里各种各样的先进仪器,研究成果也源源而出。他首先完整地鉴定出玉米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组成,共分离出60个甾醇类化合物,其中的21个为首次发现;另外还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酶分析技术结合先进的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技术,首次发现甲基化转移酶是甾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从而推翻了以前关于HMG—CoA还原酶是玉米中甾醇合成的限速酶的假说;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玉米中甾醇生物合成的最有效途径并首次发现在玉米的不同器官中存在有不同的甾醇生物合成途径。实验研究的巨大成功使他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美国教授的脸上也喜笑颜开。此时的奈斯教授,对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博士完全信服了。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奈斯教授总是把最有挑战性的课题交给果德安,实验上新的构思和假说他总是同果德安商量和探讨。奈斯教授十分欣赏他的才干,把实验室管理的重任也一起交给了他。但是,他并没有被成功所陶醉。他清楚地认识到,与国内相比,美国的实验条件和信息环境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缩短中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尽快攀登上科学的颠峰。他在美国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与奈斯教授合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包括一篇专著。
                                              生药领域开辟新地,硕果累累拓展中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果德安的刻苦钻研和孜孜以求使得他在医药科学领域开始崭露头角。转眼3年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这样的3年?随着一篇又一篇论文的发表,他的工资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实验室里,他成了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二老板”。
    美国教授诚恳地希望他能长期留下来,并许下了种种优惠的条件,包括办绿卡、涨工资等等。因为像果德安这样业务精良、又善于处理实验室人际关系这样的人,他太需要了。然而,面对教授殷切挽留,面对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富的工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之路。果德安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来自于他对医药科技最前沿及其发展态势的深刻洞察,更来自于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和那解不开的黑土地情结,并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以及党对他多年培育。1996年9月,果德安携妻儿踏上了向往以久的祖国的土地。
    果德安回国后利用在国外所学到的先进技术,瞄准了生药学领域内的新生长点——生药学生物技术,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首先协助在药学院新成立了生药学生物技术研究室,并出任该室主任。他们开展了天然药物的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的科研工作,并已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了传统名贵中药大黄的毛状根培养体系,分离鉴定了其中的蒽醌类化学成分。此外他还开展了抗癌药物鬼臼毒素的微生物转化研究,对转化产物进行了鉴定。新设计了应用抗真菌生药中的化学成分对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来研究抗真菌生药的作用机理,已发现几种化学成分对生物合成途径的阻断作用。这些研究及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属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亦属先进水平。他因此也在1年多的时间里获得了多项基金的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国家教委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金。1997年他获得了第六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本次青年教师基金评选是在全国204所高等学校中50多个学科范围内选拔,共有102名青年教师获得该项基金。他还是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最年轻的学术委员,全国执业药师专家组成员。由于他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在晋升为副教授不到1年时间,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获得1997年度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研究奖,为全国生药学领域6名获奖者之一,并将所获得的1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此后的两年工作中,先后获得“中华医学基金专项人才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果德安把自己最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医药事业的研究和发展中,为医药领域的多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果德安到目前为止,共发表包括在国际上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美国化学杂志》(J.Amer.Chen.Soc.),《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 Lett.),《生化生理学报》(Acta Biochim. Biophys.)和国内高水平杂志《药学学报》在内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02篇SCI收录论文,被SCI引用300余次。此外还出版专著9部,其中包括主编教材4部。作为编委之一参加了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的编写工作,撰写专著2部,其中1部为英文图书。现任《Planta Medica》编委,《植物学报》副主编,《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天然药物》等多种杂志编委。
                                               化雨育林情铸人梯,德昭后辈继往开来
    果德安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人耿直、刚正不阿,科研思路活跃,学术见解鲜明,学风民主,兼容并包。他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1996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1998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1999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基金会地奥药学科技奖三等奖;2002年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励二等奖。果德安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刻苦钻研,积极努力,为研究生新开设了《药学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等课程,并用英文讲授以提高研究生的英语水平。不论周末还是节假日,他从未休息过,在为科研、教学而辛勤工作,表现出了一位教师的良好道德素质和奉献精神。
    果德安身兼数职。他是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副主任,兼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等多种社会职务,曾在北京大学指导多名研究生,包括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博士生12人,博士后6人,硕士生4人。 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多门课程,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生物转化等研究。学术上的成就和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果德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成为他继续向医药科技高峰攀登的新起点。肩上的担子重了,他同时也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他正在积极努力,为培养中药方面的人才以及中药的现代化和打入国际市场而辛勤耕耘。
    丹青难写是精神。果德安无论是在科研和教学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他都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播撒着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倾注了他毕生的所学所钻所研,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医药科学建设的腾飞再作贡献!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电话:0431-86045335 版权所有: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