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国内校友 > 正文
王成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主任
发布时间:2013-10-07 16:46:47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这里光照强度大,气温低,空气密度小,气温随高度下降快,夏凉冬冷,自然条件恶劣。萨嘎县位于日喀则的最西部,县城所在地海拔4600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到2002年这里还没有电和自来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成武同志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克服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的损害,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在我省的援藏史上谱写出了一篇绚丽的诗章。
    王成武,男,中共党员,汉族,1964年12月生,1982年9月入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先后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和急诊科工作。
    根据国务院第四次援藏工作会议的要求,吉林省于2002年首次接受了援藏任务。省卫生厅根据省政府要求,组织医疗队进藏工作,并要求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派一名内科医生赴藏工作。作为一名党员,王成武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并向组织提出申请,经医院党委研究同意,王成武作为吉林省援藏队的队长,于2002年7月赴西藏萨嘎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   
                                               用心调查,精心准备,尽力解决
    王成武同志所在的萨嘎县医院,由于受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经济落后条件极其艰苦。到达县里后,他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深入到医院各科室了解情况。医院共有工作人员26名,仅有一名藏医本科生,最高职称是主治医师。唯一的“检查设备”是一台显微镜,能做简单的血、尿常规化验。医院只有病床12张,药物品种不过百余种,却多为过期药品和内地已经淘汰不用的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药。护士加药是把所有药瓶,包括大输液瓶的瓶塞全部打开,向里边倒药,存在很大的医疗危险。医院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医疗工作非常不正规。
    毛泽东同志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医院医疗水平的落后及众多的不足令王成武感叹不已,医生的使命、党员的责任让他感到改善医院条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立即与医院领导沟通,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由于医院经济状况所限,无法购进大容量一次性注射器。所以,他就与原医院供应室联系,将医院供应室不用的大号玻璃注射器从吉林寄到西藏,并亲手制作消毒布包,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加药问题,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医院缺少各种规章制度的情况,王成武同志着手制定了《病房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医院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根据第一年进藏的情况,在第二次进藏前,经征得当地医院领导同意,他个人先垫付资金1万余元,从长春采购了一批急救药物、抗生素、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小型急需医疗设备。这不仅改善了医院的医疗条件,还为医院节省了近万元的采购资金。医院是个神圣的地方,是医生降服病魔的战场,只有医院从根本上改善,医生的高超医术才会有用武之地,才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叹,才不会有辱医生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                                                                                
                                              认真备课,悉心传授,搞好培训
    针对萨嘎县医疗队伍知识落后,医疗水平低的状况,本着省卫生厅“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的指示精神,他率先在萨嘎县开展了医疗培训工作。为了不耽误白天工作,他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烛光下认真备课,准备讲稿。在平原地区每天讲几个小时课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海拔4600米,就连日常说话、走路都呼吸困难。乏氧的情况下要连续讲几个小时的课,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很难想象有多么的困难!每次讲课,中途都要因为乏氧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喘上几口气而后再接着讲。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他先后讲述了体格检查、休克、心肺复苏及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等内容,他讲课条理清晰,析理透彻,比喻形象,幽默风趣,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到讲课中去,常使人受益匪浅,留连忘返。全县3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经过培训,使全县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不辱使命,团结协作,大胆工作
    在医疗设备简陋、药品短缺、器械不足的条件下,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开展临床工作。在藏期间,共接诊患者达3000人次(全县固定人口近1.2万余人),收治住院患者300余人,为医院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许多邻县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就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成功抢救危重患者20多人,病种涉及急性心肌梗塞、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休克、急性高原肺水肿、脑出血、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菌痢、宫外孕、高原高血压、小儿黄疸性肝炎、肝破裂及巨大嵌顿疝等多科多系统疾病。虽然是一名内科医生,但作为医疗队的队长,每次外科手术都坚持跟台,指导工作,从而保证了在缺少麻醉机、血源的条件下能够顺利完成肝破裂、胆石症等一些大型外科手术。除了白天正常工作外,有时晚上还要接到往诊任务或者遇到危重患者抢救到第二天,而白天却要继续坚持出诊。在接诊的患者中,除了内、外科疾病,还包括儿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真正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王成武以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广博的医疗知识、精深的医疗技术水平、谦虚和蔼的工作作风,深受当地医护人员和群众的喜爱,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王老师”。以至在听说医疗队要离开萨嘎县的时候,许多医护人员和群众都自发地前来为他和他的队友们送行,献上代表藏族同胞一片深情的洁白哈达,许多人流出了惜别的泪水。
                                               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奉献爱心
    萨嘎县是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县,人均年收入仅1200元左右,主要以牧业为主,大多农牧民家庭都比较贫困,所以经常有农牧民来看病而无钱买药,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主动捐款、捐药、帮助病人解决困难。有一个牧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而无钱上学,他知道后主动捐助了200元钱。还有一个牧民在医院住院,孩子无钱上学,他主动帮助联系学校,并给孩子买来了全套的学习用具以及衣服。冬季到了,看到孩子衣着单薄,他又给孩子买来了过冬的棉衣、棉裤和棉皮鞋。在临撤离萨嘎县之前,他将随身带的10余件衣物和生活日用品全部捐献给了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另外,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为教育捐款活动,先后捐款300余元,为萨嘎县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
                                               坚定信念,克服病痛,凯旋而归
    西藏以其独特的高原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那里有雄伟的雪山、古老的寺庙、碧绿的草原、湛蓝的天空、清澈的高山湖泊、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然而这只是西藏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部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只有到了那里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尤其在海拔4600米的萨嘎县,大气压力和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水的沸点只有70多度,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气候干燥,风沙大,即使在无病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头痛、失眠、脱发、呼吸及脉搏加快,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易疲劳等症。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成武同志的健康状况日益剧下,但是他还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做着大量的工作。
    2003年春天,因不慎感冒,王成武同志患上了高原肺水肿,继而出现早期休克、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病情危重,不得不返回吉林治疗。病愈后,他再次申请返回西藏。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再次进藏工作(因患高原肺水肿后再次入高原容易复发),就拒绝了他的申请,可他坚持要把工作完成。当“非典”疫情解除后,他就立即返回了西藏。在藏期间,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活上也处处注意发挥党员的作用。宁可自己住在四面漏雨的土房里,而把楼房让给了其他队员,以至最后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直到现在遇到阴雨天就会腰腿疼痛。为了照顾队里的老队员,虽然自己身体也不好,仍然抢着去打水、收拾房间、帮助洗衣服。他们医疗队队员都来自不同单位,但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大家团结一致,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也给当地的领导和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003年他被萨嘎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工作者,被吉林省卫生厅评为吉林省援藏医疗队先进个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一年半的在藏磨练,王成武同志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上了一个台阶。2004年王成武同志以优秀的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能力,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被调到医院科教科工作。虽然职位变了、工作性质变了,但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不能变。他常常这样勉励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都要认真做好,而且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好”。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电话:0431-86045335 版权所有: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