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上,在古老而翠郁的中医杏林中,医术高超者不乏其人。然而能以医德淳厚、医术精湛、精于科研、善于管理、勤于授业而誉满医坛者实为少见,长春市中医院曲生就是这其中之一。
曲生是吉林省著名中医学专家,原长春市中医院业务院长。国家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委员会副主委,长春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内科委员会顾问,长春抗癌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长春市卫生局医学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医组组长,长春市科协委员,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长春大学兼职教授。1995年被评为吉林省名中医,1998年被评为长春市卫生局拔尖人才,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0年被评为长春名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39年4月,曲生出生在吉林省大安市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医,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耳濡目染中医的神奇疗效使他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中医。正是怀着这样的志向,1960年,21岁的他考入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今后的从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市中心医院工作,后经长春市卫生局选派,作为吉林省德高望重的著名老中医孙纯一先生的高徒,随师学习四年。孙纯一先生病逝后,曲生独立出诊。40余年临床实践中,曲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咳喘病、脾胃病、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小板减少紫癜、过敏性紫癜、慢性肝炎等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咳喘病和脾胃病的诊疗有其独到之处。
医德淳朴情系患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为医之法,不得炫耀声名;自矜己德,而有自许之貌,谓之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膏也。”这是曲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因此,曲生以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千千万万个患者解除了病痛。
曲生给患者诊病,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证用药,临证中他不拘于一方,不拘于一药,辩证施治恰到好处。他常说:“中医好当,但当个好中医却不容易。”临床中他更擅长医治脾胃病,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他对医治脾胃病有独到之处。对于很多疑难杂症,曲老从脾胃入手调治后均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一位患者经常腹泻,饮酒后症状更甚,跑了许多地方也没能治好。经人介绍来到曲老诊室,他悉心检查辩证后,认为久病必虚,加之酒后易化湿生热,脾虚与湿邪相合,内外因同时为患。诊断脾虚夹湿,立健脾燥湿止泻之法,开了两剂药、患者吃后便解除了病痛。临床上他还向许多疑难顽症挑战,如对于癌症、肝硬化腹水,无名高热,严重的颜面痤疮等多种顽症的探索,在辨证论治方面均有自己的建树,临床屡见良效。
凡接受曲生诊治的病人,无不对他廉洁行医,平易近人,真诚无私的医德赞不绝口。他行医40多年,经他手下治愈的患者无以计数,但他却没有一个“关系户”。 他始终恪守着一条原则:红包不要,送礼不收,吃请不到。
一位60多岁的患者蒋某,患有顽固性下肢水肿10余年,活动后小腿发胀,垂坠,晚上更为明显,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去过许多医院求治,症状时轻时重,曲老依据多年积累的经验,治以温运脾肾之阳,调脾胃升降之枢。调治后,老人的水肿消失了,她竖起大拇指说:“曲教授真了不起!”家属为表示其感激之情,执意地拿出1000元钱酬谢,被他婉言谢绝了。
他不会为治好几位病人而沾沾自喜,而是在祖国传统医学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里埋头苦学,他常说:“医治病人,救死扶伤,给人们带去健康和快乐,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他一次次退掉患者送来的钱物,最后干脆连普通的锦旗、镜匾也不收。他的专家诊室是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内除办公桌,没有其他任何摆设。但每到周一、四上午他出诊时,患者便纷至沓来。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得患者及同道赞许。在曲生眼中,病人没有等级、亲疏之分,一律平等对待。80多岁的黄某某,身患膀胱瘤。他每次来看病,均要曲老亲诊辨治,丝毫不让他的弟子书写病例,抄写处方。对于患者的要求,他有求必应,有忙必帮。某单位的张某,患革淋巴氏病,卧床不起,他亲自上门送医,令患者及其家属大为感动。
为了诊治更多的病人,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生活享受,安于清贫,还经常接济有困难的病人。黑龙江王某,慕名来找他求治,他不仅诊病施药,还帮他安排食宿。经过治疗,他很快恢复了健康。病人感激地说:“今生今世我都不会忘记曲医生的大恩大德,你真是一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啊!”
对于外地来信求治的患者,他都认真分析病情,释疑解惑,精心设计治疗方案,一一复信,一年中往返复信摇控治疗的患者近百人次,服务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年还抽出一定的时间,定期下乡为缺医少药地区的群众义诊,从不讲任何报酬。
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他的高尚医德,高超的医术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长春日报》及《长春晚报》分别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成为新一代中医学子的楷模。
刻苦钻研求新知
曲生常说:“人之有恒成良医,人之无恒便成庸”。他读书学习非常刻苦,他说:“读书是治学的基础,医道要精,必须博学广闻,读书贵在持之以恒,曲生在年轻时,就熟读了《药性赋》、《四百味》、《汤头歌诀》、《素问》、《灵枢》、《伤寒》、《金匮》、《温病条辨》及《医宗金鉴》等专著。由于他博学强记,加上笃志勤奋,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终身受益。他在临床带徒中,每遇疑难症患者,便能随口讲解其病因病机及处方用药。他常说:“读书没有什么窍门捷径,只要勤奋刻苦,熟读强记,弄懂弄通,就可受用一生。” 他重视对《内经》的研究,说:“为医之道,非《内经》不足以明其理,非《内经》不足以识其道。”但《内经》文辞古奥,理论精深,含义秘隐,包罗万象,若不下一番苦功,难以应用。在熟读经典的同时,曲生又博采众长,反复阅读《脾胃论》《景岳全书》《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医林名著,从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
曲生在精研《脾胃论》的基础上,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无不以脾胃为枢纽,而胃气乃是对脾胃功能的概括。若脾胃升降失常,则五脏受病,变证丛生。故其治疗皆可调治脾胃以助胃气,使胃气有权则脏损可复。然而东垣立法处方却详见于脾而略于胃,用药偏于温燥升补,对胃失和降,胃阴耗伤等疾病的治疗,总显不足。而叶天士“脾喜刚燥而恶湿,胃喜柔润而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论,又补东垣之不足。故曲生在临床上多取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调理脾胃重在升降相宜而顾其润燥。
曲生在重视经典的同时,十分注重临床实践和中医药的科研。在60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攻克气管炎这一难症,他有幸加入到这一研究工作中。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反复筛选、精心用药,研制出“气管炎胶囊”,临床疗效显著。1984年,他调到长春市中医院工作,继续潜心研究气管炎病,在气管炎胶囊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筛选和临床实践,研制出“咳喘灵胶囊”,解除了许许多多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痛。
近几年来,经他研制的抗癌系列中药,康复(1号、2号、3号)及抗风湿类药物等10余种,经临床应用疗效可靠。他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共有6项在省市立项,其中他主持和研究的科研课题《咳喘灵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的临床试验研究》于2000年获长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乙肝康泰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试验研究》于2004年获长春市科技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参与研究的科研课题《长白山土壤与环境对止咳平喘中药功效的影响》等两项课题在1997年均被长春市科委列为科技计划发展项目;“静脉胶囊”治疗静脉炎获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龙马风湿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获长春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他共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5篇,参与编写的《心脑血管病中医证治学》一书已在全国公开发行。
曲生在学术领域里的精深造诣和累累硕果,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1995年被载入《中华医林》一书;1998年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市卫生局拨尖人才和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市级专家,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传道授业勤耕作
曲生治学严谨,以德统术,带徒十分严格。入门之时便告诫弟子,为医者,必读孙思邈《大医精诚论》,时刻以“苍生大医”的要求衡量自己,不断加深思想品德修养,医海无涯,要学无止境,多临床,反复实践,学以致用,才能逐步跨进神圣的中医学术殿堂,只有高超的医术才能造福于人类。
曲生说:“中医经典著作,要反复认真阅读。眼到、手到、心到,并用心去看,还要经常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要广学博采众家之长,若徒执一家之言,则很难窥其全貌,得其精髓。”他要求弟子熟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经典著作,认为一旦经典掌握在手,犹如成竹在胸。他还告诫弟子攻读《内经》时,一是反复朗读,熟读熟背。读书离不开思考,边读边要多想,尤其对难懂的字句,更要多读多想,联系上下文,这些经文的秘首隐义也就逐渐领悟了。二是根据《内经》的内在联系,前后互参,这样才能系统地、完整地理解其深刻含义,窥其理论全貌。
他认为,“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必须付诸实践才能深有体会,而且在实践中还可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曲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每周一、四两天出诊时间,既为患者解除病痛,又为带好弟子,耐心地向弟子们传道授业。现已教授了5名亲传弟子,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高素质的接班人。
兢兢业业谋发展
曲生担任多年长春市中医院业务院长地职务,在任职期间,他始终坚持“以中医特色,以科技兴院”为办院方针,注重医院的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短短几年,使医院在医疗技术、科研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可喜的成绩。
他十分注重医院的内涵建设,注重树立代表医院形象与水平的品牌科室,使长春市中医
院在短短的几年内有3个重点专科率先跨入省市级重点专科的行列。并提出要使医院成为“无红包医院”,同时向社会作了公开承诺,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加。
他注重吸收国内外新技术疗法,重视培养医院医护人员的科研意识,从而改变了医院在科研方面的弱势,几年中全院共争取到的省市级科研课题15项,1998年度全院共2项科研成果获市级科技成果进步二、三等奖,实现了医院在科研史上“零”的突破。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这是曲老一直坚持的信条,如今已年过花甲的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医学的海洋里,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在晚年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曾有人善意地劝他另谋职业,广开钱路,有人以每月5000元的高薪聘他出山,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他动情地说:“我离不开我所爱的中医院,离不开中医药事业,离不开广大患者,为了人民的安康,为了中医事业我还要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