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有这样一位有胆识有谋略,年轻有为的院长,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4年被吉林省卫生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吉林省优秀中医院长;被长春市卫生局评为“十佳公仆”,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就是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82届优秀毕业生,现任吉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2002年11月28日,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新班子组建成立,周建民同志担任院长。上任后,他带领班子全体成员研究分析研究院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建设和发展计划。在他的带领下,中研院很快走出了低谷,在改革大潮中扬帆起航,越走越畅!
怀着对周院长的崇敬之情,带着对他所创造的业绩的慨叹,我走进了周院长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使我受益匪浅的访问。采访中,周院长和蔼可亲的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及以他对我们青年学生提出的殷切希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用拙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共同感受这位年轻有为的领导岗位上的奇才的魅力与风采!
选择所爱 爱所选择
周建民出生于通化市的普通家庭,从小他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上学后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他的努力和自强,使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矛。一转眼到了考大学的年龄,喜爱西医学的周建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白求恩医科大学,本想在那里完成他的医学梦想,可是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却惊呆了,在通知上明晃晃地写着:长春中医学院六个字。原来是周母心疼儿子,怕西医毕业后工作太辛苦,所以瞒着儿子改了报考志愿。就这样,周建民选择的所爱的西医学最终没能实现。
带着几分遗憾,带着几分徘徊与无奈,周建民踏上了来长的客车,当车驶到白医大门口,看着学西医的同学都下车了,周建民的心有说不出的难受。毕竟学西医是自己的一个梦,一个愿望和理想,而今却只能与他擦肩而过,无奈地去学习古老的中医。初到中医学院,周建民对中医学并不感兴趣,可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及老师悉心教悔,他渐渐对中医学产生了兴趣。加之本身的聪明才智,很快在学习上他成为了班级的佼佼者,并担任学生干部工作。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周建民对中医学的感情格外的深,虽然所爱的没有选择的机会了,但是周建民却深深爱上了自己所选择的,并且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救死扶伤 执著奉献
1982年,周建民圆满地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习,当时学校很看重周建民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十分想把他留在学校工作,但周建民考虑到家乡的医院更需要他,考虑到家中父母年事已高,所以他毅然选择了回到通化老家,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
回到家乡后,他在通化市中医院中医科工作。他对患者细心周到,从不马虎,应付了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把中医理论在临床运用得得心应手,很快由医师成为主治医师,直到主任,一路走来,周建民无怨无悔地工作着、奉献着。随后,周建民到北京西苑医院进修学习,侧重于心血管和神经内科的研究。在那里,他不仅汲取了丰富的医学养料,同时也为长春中医学院及通化市中医院树立了很好的形象。周建民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给西苑医院的医护人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进修学习1年后,周建民回到原单位工作两年,主要治疗心血管疾病。可以说这两年为他以后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周建民感到自己还要不断学习,救死扶伤的愿望是好的,但没有过硬的医技是不行的。1994年,他毅然回到母校,开始了他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工作与学习。
在附属医院泌尿科工作1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出门诊,还担任了教学的工作。工作期间,周建民不仅表现出了高超的诊疗技术,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1995年11月,周建民开始担任附属医院副院长职务,主抓医院后勤工作。
当我问及周院长是怎样适应角色的转化时,他笑了笑,说:“其实我更愿意做老师、做医生,但走上了领导岗位,我就要做一个好领导,无论做什么各有乐趣”。周院长是这样说的,也是一样做的。他所走过的路,脚印都是那样清晰,那样深!
2001年,周建民被调到换建办(当时正值我校换建搬迁到净月校区),工作比以前辛苦了,但是周建民却能够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到不同的乐趣,并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来出色地完成工作。
无论走到哪个岗位上,周建民都始终记着自己是一名医生,要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下救治更多的人,努力解决他们身体上、精神上、乃至生活上的痛苦。
临危受命 力挽狂澜
2002年11月28日,对周建民来说是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转折。这一天,他被任命为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院长。可以说,这时的中研院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医院破旧不堪,设备老化落伍,职工工资难以下发,人心浮动涣散……这一切给周建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空前的挑战。这位既懂医疗、又善管理;既具超前意识、又有科学求实精神的改革者,又将怎样带领这艘走入低谷的“医学巨舰”走上新的航程呢?
曾经在中研院流传这样的句话“在省中研,如果有一个干的,就有两个看的,最少有三个捣乱的”。在周建民上任前,中研院就是这样一种局面,很多科室开不出工资,每日门诊量仅50多人,员工精神涣散,在医院经常听见麻将声。设备的陈旧、临床的落后,所有的一切限制了科研的发展,造成了恶性循环。面对这种局面,周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怯,他带领班子成员研究改革方案,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他的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困难的局面很快被扭转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周建民为了挽留住中医人才,重树“中研人”的信心,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中研的发展做贡献,刚刚走马上任的他和领导班子便借春节之机举办主题为“情系中研”的聚会,这使“中研人”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信心,重新燃起了对事业的信心和激情,“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中研人”在这样一位有卓识的院长的带领下怎么能不努力工作,不执著奉献呢?周建民院长用一颗火热的心点燃“情系中研”的火种,温暖员工的心,影响周围的人!
周建民很欣赏一段名言:“最令人向往的上司,应该有如师长一般,他用超人一筹的能力及人格领导我们,使我们服气而快乐地在春风细雨中工作,既有绩效,又能在学习中成长。”这正是周建民院长领导风格的真实写照,正是在他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中研人”才团结在了一起,不断为中研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周建民院长认为一所在旧体制模式下运行多年的老医院,要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获得新生就必须从根本上实施改革。他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结合医院实际,既尊重历史又对现实,制定了一套新的收入分配制,普通专家年薪制、终身教授全薪制、反聘专家采用500元起步的制度。在科研改革中率先提出了首席专家年薪制(10万元),这一切充分调动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对吸纳和培养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和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医院购进先进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进口的X光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还对医疗用房进行合理布局,对院本部门诊楼、住院楼,中风康复中心按照市卫生系统规定的标准进行改造,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使用。
真情付出 硕果累累
周院长把医院当作自己的家,每天早来晚走,他把真情献给了医院。他的办公桌上放满了各类书籍,有管理方面的、有医疗方面的,在他办公室墙壁的黑板上写着“创造方便就是创造财富”几个字,也许这就是他工作理念的集中体现吧,在采访中,来找周建民院长的人络绎不绝,由此可见,他每天的辛苦与忙碌。在采访中周院长接到女儿从新西兰打来的电话,可以看出他感到一丝惭愧与不安,做为父亲的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事业上,仅匆匆叮嘱几句便挂断了电话。他在用行动诠释着奉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3年8月15日,周建民又为吉林省中医中医研究院揭开了一页新的辉煌篇章,原和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一体化的“吉林省第二中医院”被批准易名为“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成立是周建民院长发展中研的又一大手笔,一手抓医药科研,一手抓临床医疗,用科研拉动医疗,用医疗促进科研。
在他的领导下,中研院年业务收入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40%,2004年比2002年翻了两番,2004年门诊量是2003年的3倍,床位使用率提高46%,仅2004年一年新立科研项目46项,其中含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863”及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科研进款额是2002年的2倍,获得科研进步奖四项,取得新药临床批号近十个,有近百篇论文在国家、国际级杂志发表。同时研究院立项的国家级1035工程课题,已取得国家专利并转让到韩国,为科研单位技术成果转让走出国门开了先河。目前,研究院在全国中药新药研发领域(全国77个科研院所)总排名在前三位,现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已达50个,名列全国首位。今年有9个科研项目获得临床批号,现在研究院先后已同国内200余家制药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了合作,直接和间接为吉林省创产值达几十亿元。所有的这一切不仅为中研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振兴吉林经济作出了贡献。
后 记
流逝的岁月抹不去奋斗者的足迹,熄不灭拔涉者的激情,拆不散“中研人”团结的心。周建民院长无怨无悔地在教育、医疗及领导岗位上奉献,能够用全新的思路使中研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这不仅源自于他对工作的理性思考,源自于他对工作的全身投入,更源自于他对事业的执著奉献!这是一名有胆有谋的改革者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周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