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国内校友 > 正文
王 迪 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发布时间:2016-04-22 15:10:40
    王迪教授,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硕士学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1982年从辽宁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到学校任教, 2002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3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方剂学教学、科研,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库成员、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
                                                    求知若渴 精益求精
    身为人师,教书育人,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学、科研本领,才能承担起教师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信息和传授知识的科学方法。王教授在三十余载的工作中,为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未放弃过业务上的钻研。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王迪教授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多年来致力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及方剂理论传承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及省级科研课题8项,并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合作开展并完成了日本厚生劳动省课题“統合医療の科学的評价法開発と臨床指針作成”的科研项目,且一直与日本铃鹿医科大学保持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承担教学及科学研究,继续进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借鉴日本经验实践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共同研究分析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点;同时,又共同完成了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强肌复元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研究”。 2007年,以研究传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为指导目标,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项目“胡永盛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项目于2010年顺利完成。2011年,在此项目的基础上,又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项目“胡永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继续系统研究胡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获批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业著作4部,副主编12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其中2部为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能及时把科研成果和方剂现代研究进展纳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在方剂学领域中的视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材施教 恪尽职守
    王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克尽职守,乐于奉献。承担研究生、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等各层次的教学,并能及时把教研、科研成果和方剂现代研究进展纳入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娴熟的专业技能、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良好的师德风范,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
    中医院校学生入学后经历的第一关即是“能否巩固专业思想”。中医学是祖国医学中的瑰宝,但许多从高中校门踏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对此却认知不够,甚至接受不了,所以,经常出现专业思想动摇的现象。因此,如何巩固专业思想,则成了学生入学后教师对其引导的第一步。王教授多次在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就如何开展学习、认识中医、继承发扬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他们懂得自己肩负的使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入学后经历的第二关即是如何学习中医课程。中医各门课程与学生入学前的课程相比均较枯燥,如何让学生能学进去,除了有学习热情外,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王教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介绍专业课的学习方法,自编方剂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加强基本功训练,并推广学生中的有效学习方法,收到了成效。还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如一次一名留学生脚部烫伤,不能来上课,王教授就主动去宿舍给其补课;还有一名留学生从外校转来,没有学到方剂课,找到王教授,她又为其无偿补完了整门方剂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德育为先 突破创新
    培养21世纪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首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王教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利用“自学教学”法、病案讨论、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标本制作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作风、创新能力、科研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尝试,方剂实验课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创新意识,并可培养其科研能力与动手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而培养现代型中医人才的需要。王教授曾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方剂实验教学对提高中医现代化研究能力必要性的研究”。又在部分学生中进行“验证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尝试,并通过成绩考核及实际应用能力调查等方面,证实了方剂实验教学确可提高学生中医现代化研究能力。并在实施中编写了《实验讲义》纸质教材及《实验指导》的多媒体课件。
    除第一课堂教学外,王教授又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的工作,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选修课的形式多次开展“方剂现代研究”之专题讲座,介绍方剂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多次协助主持开展“方歌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指导学生科研协作小组科研的开展,有两项课题被列入“长中学子科研课题支持计划”。
    在教学改革中,主持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借鉴日本经验实践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2006~2009),圆满完成项目研究;主持了学校课题“中医方剂学自动考试题库系统建设与研究”(2005~2007),并在多个年级和班级运用此题库考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方剂课程亦于2005年评为省级精品课。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医方剂学研究生的培养中,探索着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宽口径的学科教学为基础,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以及中医药市场适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传统医学功底与现代前沿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特别是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王教授注重在研究生选修相关课程及自学书目上给予指导,使他们获得传统医学功底与现代前沿知识相结合的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乃至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能力,始终具有全新的头脑、全新的知识。
    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王教授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指导本专业研究生既参加学科的科研工作,又自主开展科学研究,从科研课题的选择、利用和分析科技文献,到掌握科研的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实践,乃至完成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均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既调动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老师的精心指导,使他们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技能,既为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也为以后开展较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形成自身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教学实践能力:为巩固研究生所学基础知识,并提高传授知识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开展教学实践。一是教学实践前在学科试讲并集体给予指导;二是在本科课堂中实践锻炼,每名研究生完成6~20小时的授课任务;三是参加教改活动,如在其主持的省教育厅项目“方剂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中医现代化研究能力必要性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项目“借鉴日本经验实践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的开展中做了很多工作;四是放手锻炼,让他们指导本科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指导本科生科研协作小组科研的开展等,使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
                                                   硕果累累不骄不躁
    王教授指导的研究生曾获得奖励: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2人次,长春市联通杯创业设计大赛三等奖1人次,长春中医药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1人次。往届毕业的16名研究生中,有4名从事教学工作,分别承担了“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伤寒论”“医学心理学”、“医古文”、“免疫学导论”等课程,成为教学骨干;12名从事临床工作,也成为医疗骨干,均充分展示了他们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王教授也于2006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医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输送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而且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偏远地区现有中医药工作者整体素质的重任,这是提高这些地区现有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王教授也非常重视成人教育,无论是乡村医生培训班还是执业医师的辅导工作等,都倾注了她更多的心血。如为加强我省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省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开展了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及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培训工作,她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的部分教师承担了一些具体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教材的编写和乡医中医骨干教师的培训。王教授在教材编写中,与老师们共同商讨编写体例,注重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临床实践的结合,重视实用性,如方剂部分,在面授内容外增加自学内容,既可作为组织广大乡村医生参加培训考核的理想教材,也可作为指导乡村医生日常诊疗活动的实用方剂工具;在乡医中医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充分认识到对乡村医生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乡村医生对农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认真备课,将授课内容浓缩、精练,在有限的时间中,将重点、难点内容交代清楚,受到前来培训的乡医中医骨干教师好评,体现了一名中医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因此,被评为乡医中医骨干培训工作优秀教师。
    王教授在三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爱岗敬业,杏林耕耘,情系中医,从一名高等院校普通的中医教师,成长为培养拔尖人才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曾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如一次先进工作者、一次优秀教学质量奖、两次优秀教师、三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二次“三育人”先进个人、一次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并获得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优秀教师的表彰。
    “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尽管王教授殊荣卓越,受到无数学生的爱戴,但是王教授依然默默无闻潜心科研与教学,怀揣教书育人、悬壶济世之初心,将她的热诚传递下去,堪为善师之典范!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电话:0431-86045335 版权所有: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