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国内校友 > 正文
刘淑莹 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发布时间:2016-04-22 09:37:59
    “科学工作需要不断的发现和不断的创新,只有那些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人才会不放过看来是微不足道的那些实验中的问题,其中可能蕴藏着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敏锐的直觉和基础知识是探索这些规律的必要条件。在对于自己研究对象昼思夜想的时候,可能会迸发奇想,创新可能从此开始。”
    “作为博士研究生,要成为本研究领域的权威,成为Number 1,否则他的研究没有意义。”
                                                                                                 ——刘淑莹
     刘淑莹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是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深圳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历任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第七届理事长,国际质谱学会(IMSS)执行委员和学术委员会中国代表。曾任和现任“质谱学杂志”(JMS,英国)、“质谱学快讯”(RCM,美国)、“国际质谱学杂志”(JIMS,美国)、“中国分析化学杂志”、“中国化学进展”等杂志编委;“中国质谱学报”副主编和主编。由于学术成就斐然,刘淑莹教授于2008年荣获欧洲名校比利时列日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刻苦钻研,心系祖国
    刘淑莹教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质结构专业时,师从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大学5年的刻苦攻读使她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化学实验技能,成为她日后留学美国和从事科研的不可缺憾的“本钱”。1965年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第九研究室从事结构分析等研究工作,做过x射线结晶学分析,分子光谱分析和色-质谱分析等,参与了一些重大的化学剖析任务和化学综合分析项目,练就了一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尽管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 “知识越多越反动”、“学习业务就是不关心政治”、就是搞“资产阶级复辟”等荒谬论调和极左思潮猛烈地冲击知识界,但是年轻的刘淑莹还是坚信,知识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必要手段。她那时白天参加“文革大批判”,夜晚偷偷地顶着压力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补学一些基础知识和刻苦学习英文。1979年她通过国家考试,成为首批公费留美学者,被选送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他的导师是一位国际著名的质谱理论和气相离子化学教授。到美国后,她发现当时国内对比国外在科学技术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填补我国在气相离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空白。1980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她考取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系博士生,师从于国际著名的物理化学家麦克•鲍尔斯。
    刘淑莹教授当时已是两个儿女的母亲,她默默地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当初导师对于她能否坚持在五年内顺利完成学业的质疑,于1985年以全A的成绩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这五年的时间里,除回国探亲一次外,几乎没有离开过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园的实验室。在学期间包括假期没有到过其他地方旅游和休假,同学和导师都说刘淑莹的活动是实验室和宿舍两点一线。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一个多小时,路上还在思考着实验上的问题。学习期间她用努力和汗水获得部分时间的TA(助教)和RA(助研)工作后,主动要求停发我们国家的助学津贴。在她看来,国家的这笔钱还可以用来资助更多的留美学者。将要毕业时,一位洛山矶时报的女记者采访了她,问她毕业后是留在美国把全家搬来,还是回国?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回国创业,我的事业在中国。”她认为,美国的条件再好,成绩和事业都不属于祖国和她自己。虽然国内条件差些,但她坚信,通过学成归国的一批人和国内同行的共同努力,条件一定会逐渐好起来、研究水平一定会逐渐提高,直至与国际研究水平接轨。
                                       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1985年我国一些重点大学进口一批先进的质谱仪器。南开大学的ZAB—2F正好能满足她做气相离子化学研究工作的需要。为了事业,刚刚回国与家人儿女团聚的她,又经常离开家往返于长春天津之间,有时为了赶时间,买张站票,咬着面包上火车和挤公共汽车,下车直奔实验室。在那里她对双电荷离子结构很感兴趣,做出了很好的工作,被南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现在当她偶尔翻看旧照片时,幸福的回忆说“我的第一批研究生就是在南开大学带起来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科研设备条件,制约着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1988年,在时任倪嘉缵所长、中科院周光召院长和吉林省王忠禹省长的大力支持下,长春应化所终于购进一台当时足够先进的串联质谱仪,为长春应化所质谱研究中心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回国后,她几乎每天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带着学生们做实验,很少有上半夜休息的时候。她这样夜以继日工作的原因,就是心里装着一个“急”字,她说,对于国家来说,“文革”使我们丢了十年的时间;对于个人来说,也荒废了十年。她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缩短我们在质谱研究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她要求研究生们 “要做本领域的Number 1,要具有领先水平,否则工作没有意义”,“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所发现,有所提升”,“要具有科学的直觉和科学的基础”,“要把博士论文作为自己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部分,而不是仅仅当作将来的谋生手段”。
    她经常说:“科学家要坚持科学态度,对于科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如最基本的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原理要牢记,不能相信伪科学”。80年代中期她拒绝了某气功大师要求到质谱实验室进行所谓的“面向强大的电磁场发功,改变离子运动轨迹的实验”;90年代她拒绝了担任“水变油鉴定会”评审专家的邀请。1989年,国际上“室温核聚变”被炒得很热,她带领研究生利用高分辨质谱实验对“室温核聚变”的假象给予否定。她说,不忘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一名正直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
    刘淑莹教授先后直接指导过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达70余名。如今这些学生分布在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大、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中科院遗传所、植物所;国家质检院、医科院药物所等科研单位的质谱研究领域,其中,大多是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还有一批学生在海外供职,成为中外合作交流的使者。她的辛勤耕耘为中国和国际质谱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药质谱,学科融合
    选择正确方向,抓住事物本质,是搞好科研工作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中药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刘淑莹教授敏锐的预测到方法学研究将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质谱技术的高灵敏度、高分辨、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正是研究中药复杂体系所需要的现代分析手段,也将在研究和认识中药构效关系作用机理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她尊重传统中医药性理论,提出了中药有效部位组成的复杂性和疗效的多靶点性关联的假说,指出:在中药的炮制、配伍规律及其机理研究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她领导的研究小组,瞄准这一个科学问题,适时地将研究方向调整到中药现代化研究上来。她充分利用质谱技术的优势,相继开展了中药道地药材质量标准、中药炮制机理、复方配伍规律以及中药复杂体系分析方法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用电喷雾电离(ESI)质谱及串联质谱技术研究复杂的中药煎煮液和残渣体系,建立了电喷雾质谱中气相离子反应和凝聚相反应的相关性,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确定了植物提取物和复方煎煮液中有效部位和有效组分的分析方法。阐明了乌头碱炮制和配伍解毒的机理。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利用上述研究成果,阐释我国传统中医药中蕴藏的科学意义,收到了令人信服的效果。她还创新地提出,通过不同金属离子加合物来调节离子能量,从而控制离子的断裂的理论。这对于苷类等天然产物的分析很有意义。不同加合物能提供不同层面的结构信息,如有的只提供分子量信息,有的还可以区分异构体。有的可提供糖链序列、有的可提供连接位点和分支等有价值的结构信息。她通过利用电喷雾电离及串联技术建立了研究传统复方中药制备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质谱方法,对某些传统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配伍规律及减毒增效机理等给予了较透彻的研究。
    她经常教导、启发学生:“不同学科需要交流、沟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的实践和理论。对待中医药的深奥科学内涵和对人类的贡献,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和创新。”组里的学生有的做中药质谱,有的做蛋白质、糖的提取分离和质谱、有的做中药炮制、有的做代谢研究等等。她很重视组会的交流方式。在组会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她经常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刚开始学生们有些紧张,怕提问。几年下来证明了组里的科研通过交流、互动和碰撞收到很好的效果。她在组会上把基础知识举一反三,让大家把基础打得更加扎实。她启发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观察使科研工作者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科研素质。
    近20年来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刘淑莹教授已经实现了质谱技术与中药研究的完美结合,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被引用过千次,并获得多项专利;荣获了4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编写了“中药质谱”一书,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美国的Springer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她与同事合编的“MALDI-TOF质谱的应用”(英文版)。她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到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讲学,为质谱学研究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事业为重,甘当铺路石子
    2008年末,吉林省政府为了整合人参科学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带动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决定成立省校共建的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她接到担任研究院院长的新任务后,带领全院职工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初步建立与世界从事人参研究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有机互动的合作关系。
    刘淑莹教授情系质谱,心系中医药,为早日实现中国人参研究在世界上占有应有地位的梦想而不懈工作。每当劳累困倦的时候,她就会以那些个人生活非常清苦,工作非常艰辛,为科学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给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辈们激励自己。她常感慨:“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作出的贡献是多么微不足到。科研工作需要用心血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需要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前一代人要甘当铺路石子,要把后一代扶上马送一程。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
 




 
地址: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电话:0431-86045335 版权所有: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友会